日軍華中方麵軍中參加“南京大屠殺”聯隊長級別的惡魔達數十人之多,為何要單單提及日軍第三師團步兵第68聯隊長鷹森孝大佐呢?這是因為他率領的步兵第68聯隊代表了日軍第三師團,該師團在攻陷蘇州城之後,其師團主力留守蘇州駐屯警備,隻有鷹森孝的步兵第68聯隊,作為第三師團先遣隊,配合日軍第九師團殺向了南京,並成為“南京大屠殺”的元凶部隊之一。
鷹森孝
鷹森孝也是日本侵華陸軍高級將領中的“另類”,此人沒有陸軍大學校的求學履曆,但卻能在軍中一路晉升,其最高職務為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堪稱是日本陸軍低級軍官“逆襲”的典範,這在日軍陸軍高級將領中也是實屬罕見的個例,那麽鷹森孝的逆襲之路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
鷹森孝(1888—1968)是日本三重縣人,出生於黑川家族,從小就被過繼給陸軍少佐鷹森鳩夫為養子,1908年5月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20期步兵科,同年底晉升陸軍少尉,但此後的晉升之路則非常緩慢,直到1933年11月才晉升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3大隊長,駐屯在遼寧大石橋,而“九.一八事變”時進攻北大營的,則是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2大隊。
日軍占領沈陽兵工廠
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3大隊,下設4個中隊,隻有大隊部和第1中隊駐守在大石橋,其它3個中隊分布在其它地方,主要負責瓦房店至鞍山鐵路沿線的守備任務,在鷹森孝的帶領和指揮下,對沿線5公裏以內居住的中國百姓實施血腥統治,對一切抗日武裝力量進行打擊,尤其是對東北抗聯進行野蠻圍剿,對抗日分子進行殘酷殺戮,留下了一筆筆血債,犯下了累累的滔天罪行。
關東軍獨立守備隊是“日俄戰爭”後的產物,根據日俄簽訂的《樸茨茅斯和約》,日本取得了“南滿鐵路”的使用權,“南滿鐵路”是指長春至大連之間的鐵路,這是沙俄修築的中東鐵路中的一段,雙方約定在中國東北境內設置一定的守備兵力,以確保鐵路線的暢通,約定每公裏守備兵力不超過15人為限,因此日本以保護“南滿鐵路”為名,組建了15000餘人的“鐵道守備隊”。
被日軍抓獲的抗日分子
從1907年開始,“鐵道守備隊”的名稱改為“獨立守備隊”,下轄6個大隊,從1919年起,原“關東軍都督府陸軍部”改組為獨立的“關東軍司令部”,其麾下除了獨立守備隊6個大隊之外,又在南滿駐屯一個師團,因此至“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日本關東軍麾下總兵力數量並不多,幾十萬東北軍對付日本關東軍,應該是綽綽有餘的,但遺憾的是,張學良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因而導致整個東北淪陷。
1936年8月1日,年愈50歲的鷹森孝被晉升陸軍大佐,從陸軍少尉到陸軍大佐,鷹森孝熬過了28年的軍旅生涯,並在一年以後調回日本,出任日軍第三師團第5旅團步兵第68聯隊長。
“八.一三事變”爆發後的第二天,日軍參謀本部決定以藤田進第三師團和山室宗武第十一師團編成上海派遣軍,並於 8月23日被日本海軍第三艦隊輸送到長江入海口,日軍第三師團從上海吳淞登陸,與中國守軍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日軍被軍艦輸送到上海參戰
鷹森孝率領步兵第68聯隊進攻寶山縣城時,遭遇到中國守軍第九十八師第292旅第583團第3營的頑強阻擊,營長姚子青中校率領該營浴血奮戰七個晝夜,最終因敵眾我寡,全營500餘官兵全部陣亡,姚子青營壯烈殉國的英勇壯舉,令在這次作戰中負傷的鷹森孝也十分震撼和敬佩,這個老鬼子下令收斂中國勇士們的屍體進行掩埋,並列隊鳴槍向可敬的對手表示敬意,這樣一個真實的抗日戰例,曾於2017年被拍攝成電影《捍衛者》上映。
電影《捍衛者》海報
上海淪陷之後,鷹森孝率領步兵第68聯隊,隨第三師團追擊後撤的中國軍隊,並相繼攻陷了太倉、昆山、吳江等地,並於11月19日占領了蘇州城,由於日軍突進速度過快,造成輜重補給嚴重不足,為了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鷹森孝的步兵第68聯隊一路燒殺搶掠,可謂是無惡不作。
日軍第三師團奉命留守蘇州並擔任守備任務, 並於11月24日在蘇州平門舉行了入城儀式,鬆井石根的華中方麵軍司令部也設在蘇州,日軍參謀本部於12月1日下達了“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麵軍與海軍第三艦隊協同,開始分三路向南京方向進攻,鷹森孝率領步兵第68聯隊作為第三師團先遣隊,配合其它師團一路殺向南京,相繼攻占了南京通濟門和武定門,南京淪陷之後,又參與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成為南京大屠殺的元凶部隊之一。
南京大屠殺場景之一
1938年2月14日,日軍第三師團被編入日軍華中派遣軍作戰序列,為了實施武漢會戰的需要,同年7月4日又被編入日軍第二軍作戰序列,但鷹森孝本人尚未來得及參加武漢會戰,就於7月15日被調回日本,出任日本陸軍預科士官學校學生隊長,並於1939年3月9日晉升陸軍少將。
1940年3月9日,鷹森孝又被調回關東軍,出任琿春駐屯隊少將隊長,日本關東軍序列中的駐屯隊,是依托戰略工事設置的非野戰作戰單位,於1937年8月開始組建,僅在東北的琿春、阿爾山和富錦這三個地方設置了駐屯隊,而琿春駐屯隊下轄步兵第87聯隊、步兵第88聯隊及山炮兵中隊、工兵中隊等,由於琿春地處中國、蘇聯、朝鮮三國交匯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琿春駐屯隊還配備了大口徑的火炮。
1941年10月15日,鷹森孝晉升陸軍中將,接替牛島滿出任日軍第十一師團長,鷹森孝與牛島滿是陸軍士官學校第20期同學且交情甚篤,二人也都是參加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牛島滿在擔任陸軍預科士官學校校長期間,鷹森孝擔任學生隊隊長,二人是上下級關係,牛島滿出任關東軍公主嶺戰車學校校長之後,舉薦鷹森孝繼任日軍第十一師團長。
日軍戰車進攻中
日軍第十一師團又稱“善通寺師團”,也是上海派遣軍最初組建時的兩個師團之一,由山室宗武率領參加了淞滬會戰,在上海羅店等地與中國守軍激戰,上海淪陷之後,第十一師團並沒有參加攻擊南京的作戰,而是途徑台灣回國休整,1938年9月被派到滿洲長期駐屯,隸屬於關東軍作戰序列。
1945年4月,日軍第十一師團被調回日本,駐守在四國地區,準備實施本土決戰,但鷹森孝並沒有隨該師團回國,而是於4月7日趕赴鄭州,接替內山英太郎中將出任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並成為該軍最後一任司令官,擔任他參謀長的是中山源夫少將。
此時該軍下轄岩崎民男的第一一一師團、杉浦英吉第一一五師團、山路秀男戰車第三師團及其它一些直屬部隊,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鷹森孝奉命率領日軍第十二軍,分別向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投降,而之所以要分別向劉峙和胡宗南投降,完全是因為這兩個人內鬥的結果。
受降場景雕塑
1945年9月20日上午10時,由劉峙主持的受降儀式在漯河市河南山陝會館舉行,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鷹森孝中將代表郾城、襄陽、樊城等地區的第一一五師團等部隊投降,其時鷹森孝帶領幕僚人員依軍銜高低順序進入會場,向劉峙、孫震、劉汝明等受降主官致鞠躬禮,劉峙將軍宣讀了中國戰區參謀長兼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命令,鷹森孝表示完全接受,並在投降書上簽字,並雙手向劉峙呈獻所佩軍刀,當地政府還興建了“受降亭”紀念之。
受降亭
兩天以後的9月22日上午,由胡宗南主持的投降儀式在鄭州中華聖公會禮堂舉行,鷹森孝代表駐紮在鄭州、洛陽、新鄉一帶的日軍第一一○師團等部隊,向受降主官胡宗南、範漢傑、高樹勳、羅列、張耀明等人投降,鷹森孝攜其參謀長中山源夫等幕僚步入會場後,向胡宗南等中方受降主官鞠躬致禮,並呈上自己的身份證件,接著在投降書上簽字蓋章,又相繼將投降書和指揮刀呈獻給胡宗南,胡宗南接過審視後轉交範漢傑收存,接著發表了簡短講話,整個受降儀式曆時僅10分鍾左右,但卻是中國軍民最揚眉吐氣的時刻。
鷹森孝在鄭州簽署投降書
1946年7月,鷹森孝等戰犯被陸續遣返回日本,其後履曆不詳,最終於1968年4月27日死於家中,他在生前曾獲得一枚功三級金鵄勳章,一個沒有陸軍大學校文憑的日本帝國軍人,最後能夠官至軍一級司令官,實在是非常罕見的,這也充分表明鷹森孝的軍事能力出眾,由此得到日本大本營的青睞而被委以重任,但他的成功之路,卻是以侵略中國和屠殺中國人民而鋪就的,作為日軍第三師團先遣隊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指揮官,鷹森孝的名字也必須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而銘記偉大的抗日戰爭則是一種曆史責任。